前列腺结核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科学家警告地球或许发生颠覆性改变大气氧
TUhjnbcbe - 2023/9/11 21:26: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00357_1/

富含氧气,是地球上可以演化出复杂生命体的关键因素,如果大气和海洋里没有氧存在,那么地球上只会有厌氧菌这类生物可以生存。

Tips:在标准状况下,两个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双原子气体,化学式为O2。氧气不仅占了水质量的89%,也占了空气体积的20.9%。

如果真是这样,地球可能会像火星那样荒凉。不过好在地球依旧处于富氧状态中,如今的大气里含有21%的氧气,供陆地上的所有动植物呼吸。这个氧含量对于现在的生物来说不多不少,如果氧含量偏多或者偏少,对生物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

Tips:火星Mars,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火星的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没有稳定的液态水。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上氧气含量比现在多或者少的情况都有出现。当然,比起过去我们更担心未来,科学家通过模拟计算,已经得出了一个让人绝望的答案,地球可能发生颠覆性转变!大气氧含量在未来将重回24亿年前。

地球大气一直在变

为什么会提到24亿年前?因为当时的地球还是一片死寂,构成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这是由于大量厌氧菌呼吸作用产生的,原始的海洋中呈现暗红色,整片大陆都是光秃秃的一片,毫无生机。

Tips: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含碳量最小,含氢量最大的烃。甲烷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

改变这一现状的是蓝藻的出现,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氧气,并且把二氧化碳固定下来变成能量。在它们统治海洋之后,也就是24.5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开始以每年0.02%的速度上升,并在23亿年前达到稳定。

这时,原本统治地球的厌氧菌缩进了地球一隅,鱼类和植物开始出现,地球才进入了生物的*金时代。到了10亿年前,植物和温暖的环境让大气氧含量再次走高,在2.9亿年前达到了巅峰的35%左右,巨型生物开始出现并统治地球。

Tips:蓝藻又名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

在此之后,由于某些原因,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现在维持在21%的稳定状态。未来的大气到底会怎样变化,会不会不再适宜人类居住?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因为大气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果漏掉了哪怕一点,计算出来的结果也会有非常大的偏差。

Tips:地球科学Geoscience,7大基础学科之一,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

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经过模拟,发现地球的氧气含量将在10亿年后开始暴跌,回到24亿年前氧气极度缺乏的时期。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氧含量会突然跌落?

为了模拟地球未来的大气变化模型,研究人员进行了详尽的生物圈建模分析。主要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有气候温度以及厌氧菌的变化。经过不断地调整优化,研究人员进过40万次的计算机模拟,得到了十分可信的模拟结果。

Tips:厌氧菌anaerobicbacteria也叫厌气菌。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这类细菌缺乏完整的代谢酶体系,其能量代谢以无氧发酵的方式进行。

在10亿年后,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会突然巨变,只剩0.3%左右,相当于24亿年前厌氧菌统治地球的环境。

为什么会突然跌落?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太阳变化的结果。

和过去蓝藻覆盖海洋不同,如今地球上制造氧气最多的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淀粉、水和氧气。所以,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低的话,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变慢。

Tips: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未来二氧化碳浓度会降低?这在我们看来是个违背常识的谬论,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节能减排,就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加速全球变暖。其实浓度减低并不意味着二氧化碳的量变少了,而是大气中其他成分增多稀释了二氧化碳,才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太阳,它的聚变反应会越来越不稳定,所以发出的热辐射会越来越强。这会让地球在未来被持续加热,结果引发连锁反应。炎热的气候会让地球大气膨胀,更加稀薄,而且地表中的气体会大量释放,导致大气成分发生改变。

Tips:核聚变nuclearfusion,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太阳是依靠核聚变不断产生热量和光亮的。太阳主要是由氢元素和氦元素组成的,所以只能进行核聚变。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伯利亚冰原中的大量甲烷气体,这种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要强20多倍的温室气体会加速地球升温,更多气体从地表被释放出来,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大幅下降。高温加上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植物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死亡,这时厌氧菌重新在地球上大量繁殖。

Tips: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太阳短波通过大气到达地面,地表受热后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它们的呼吸作用会释放出大量甲烷气体进一步加速温度升高,让原本生机勃勃的地球回归24亿年前的景象。到这时,别说人类,任何复杂的多细胞生物都不可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留给人类的时间,最长只有10亿年了。

大气威胁可能比预想要近

对人类来说,10亿年实在是太漫长了,简直到了杞人忧天的程度。自从一万年前冰河世纪结束,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之后,发展出现在发达的文明,我们只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再给我们十亿年的时间准备,就是征服整个宇宙都是可能完成的,到时候一个小小的地球又怎么可能左右人类呢?

Tips: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

但就像一开始讲到的,这类气候模型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哪怕漏掉了一个小小的因素,预测结果都会出现大幅偏差。也许地球大气剧变的时间比模拟的要短得多,比如只有短短的几百年,那么就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或者和预测相反,地球大气氧含量将会大幅提高,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小的威胁,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太阳。

在我们眼中,太阳一直都是一个稳定发热的恒星,虽然未来的25亿年间,太阳的温度会缓慢升高,最后衰弱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但总体来说,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至少千年内应该不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大的影响。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太阳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Tips:恒星演化是恒星在生命过程中所经历急遽变化的序列。恒星的演化开始于巨分子云,成年期时形成主序星,中年期时形成红巨星,晚年根据质量不同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学者早就发现,太阳黑子会有11年一个周期的变化。太阳黑子越多,就表明太阳更加活跃,黑子变少甚至没有,就说明太阳活动减弱,这被称为蒙德极小期,有可能引发地球气温下降。比如说在明清时期,地球就经历过一次小冰期,大范围降温导致我国粮食减产,导致农民起义频发,被认为是明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Tips:“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目前人类只发现了11年一周期的太阳变化,但这并意味着太阳的变化规律如此简单。也许这颗恒星还有时间跨度更大的周期性变化,只不过人类观察太阳的时间太短而没有发现罢了。

目前,学者已经得出统一的结论,认为气候变暖是正在发生的现象,而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太阳。至于人类到底会不会加速全球变暖,到现在还在讨论之中。有人认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远远小于全世界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不会加速全球变暖。

Tips:化石燃料也称矿石燃料,是一种烃或烃的衍生物的混合物,其包括的天然资源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是由死去的有机物和植物在地下分解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资源。

地球会像预测的那样,是太阳变化导致地球升温,导致植物灭绝,厌氧菌再次统治世界。但大多数学者并不赞同这个说法。因为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正好是过去动植物固定在地层里的碳,这和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我们认为,煤炭和石油,是过去生物遗体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物质。这些物质来自于植物光合作用,在食物链中循环。植物用来把太阳能和二氧化碳变成淀粉,食草动物吃掉植物转化成肉,再被食肉动物吃掉。这些动植物身体里的碳是植物数亿年来光合作用的结晶,不应该被人类释放出来。这样讲也颇有道理,只不过谁对谁错,也只能留给学者去争论。

Tips: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我们只知道,地球温度可能会持续升高,最差的结果就是氧含量急剧下降,导致全球物种大灭绝。至于太阳会不会突然发威,以及人类会多大程度地加速变暖过程,我们并不知道。也许,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短短数十年的时间。

又或者,大气中的氧含量反而会增高,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如果氧气含量不降反升会怎么样?

氧气其实也不是越多越好,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含量增高就会在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破坏基因,我们的寿命反而会开始下降。这个影响对新生儿更加直观,高浓度的氧气会破坏新生儿不成熟的视网膜,有可能致盲,或者视野缺失,看东西会有黑色的斑点。

Tips:冰河期IceAge,是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

有研究显示,氧气含量增高会破坏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大范围降温而进入冰河纪。如果大气中氧含量达到35%,那么全球的平均气温会降到-3度,就连赤道附近都会形成冰川。这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大约在7.17亿年前,地球变成了一个大雪球,持续了上千年的时间。

就算地球中氧含量只提高4%,达到25%,人类统治地球的时候都有可能终结。因为高浓度的氧气会让昆虫向超大体型演化,出现1米长的蜻蜓和其他巨型生物。到那时,我们这类弱小的哺乳动物只会成为他们的盘中大餐。

Tips:二叠纪Permian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万年。

万年前的二叠纪正好如此,哺乳动物大多数都是小型啮齿类,只敢在黑夜出来活动。所以现在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只有爱吃水果的灵长类除外。而且氧气含量变高也会增加山火爆发的几率,有可能一道闪电下来就会引发森林大火。

所以对我们来说,21%的氧气含量实在是难容可贵,多点或者少点,我们生存的环境都会发生巨变。

结语

通过上面的例子,相信大家已经清楚明白了如今的大气有多么珍贵。太阳温度改变,或者温室效应增加,都会让地球的氧气含量大幅变化。

Tips:地球大气层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

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就有可能带来灾祸。比如说有学者认为,只要蜜蜂灭绝,大量需要传粉的植物也会跟着灭亡,结果可不是粮食减产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生物链的崩溃。

这次学者做出的十亿年预测,只是一个小小的警钟,我们应该从中看到自身的脆弱。地球并不在乎大气中的成分到底是什么,氧气含量多还是少都无所谓,但对人类来说却是生死存亡的指标。

Tips: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如今,我们只能希望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没有那么可怕,并且祈祷太阳不会突然之间变得火爆。防患于未然并不是杞人忧天,等到灾难即将发生,而人类却一无所知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学家警告地球或许发生颠覆性改变大气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