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一个中国女孩,在莫斯科出世了。她是年已40岁的中国军人朱德同志唯一的女儿,她的名字叫朱敏,原名叫朱敏书,俄文名字叫赤英。
图
朱敏在纳粹集中营
一、哥哥现在叫朱琦,你以后就叫朱敏吧
就在同一年,她未满周岁时,就回到国内四川成都外祖母家,因为哥哥叫朱宝书,所以就给她起名朱敏书。
朱敏书在外祖母家一直住到年,在她14岁以前,生活一直十分平静,没有任何的波澜。
年11月,龙飞虎同志受周恩来同志的委托,把她带到了延安。一到延安,就被哥哥朱琦带去见父亲。
朱敏书跟着哥哥来到父亲的窑洞,一看见朱德同志,她立刻认出来了,这是爸爸!而且她马上感到,自己和爸爸长得十分相像,她笑了。
14岁的朱敏书,第一次见到自已的父亲朱德同志,父女二人的心,在这一笑之中,立刻就相通了。
“哥哥现在叫朱琦,你以后就叫朱敏吧!”爸爸给女儿改了一个简单而又上口的名字。
两个月后的一天,爸爸对朱敏说:“你不是想学习吗?现在派你去苏联学习,你愿意去吗?”
朱敏点点头。
抵达苏联后,朱敏还是叫她的苏联名字——赤英。
图
朱德照片
临走,朱敏去向父亲告别。
父亲像对大人一样严肃地对她说:“现在国内打仗,打完仗就需要建设,需要很多人才。你去学习,是党交给你的任务,一定要学好,学习马列主义,也要学习一门专业。”
接着,父亲又抚摸着她的头发,亲切地说:“20岁以前,可不许谈恋爱!你的身体这么弱,结婚早了对身体也不好。要锻炼得强壮一些。爸爸等你回来建设新中国!”
这番话,深深地刻在了14岁的小姑娘朱敏的心里。
为了不暴露身份,每个人都编了一套假身世,朱敏的“身世”是这样的:她是一位中国医生的女儿,来苏联是为了治病。
出发了,一共去了四个孩子。其中,朱敏最小,只有14岁。孩子们都非常听话,他们被藏在苏联轰炸机的机翼里面。
飞机到兰州,敌人要检查,为了怕被敌人扣下,就把四个孩子伪装成行李,一个一个地扛下来,他们谁都不动一下,更不出声。
14岁的李敏正在拉肚子,大人叮嘱不要出声,她肚子疼得很厉害,可还是乖乖地点点头,让大人把她伪装成一个小包裹扛下飞机,她眼圈红红的,可是没有哭。
图
朱敏、朱德一家人
这4个孩子都是中央负责同志的子女,一旦被敌人发现,就十分危险。到了新疆,毛泽民和陈潭秋把他们集中在一间小房子里,他们自己在外屋,一有人来,就叮咛他们“不要出声。”
整整12天,只有晚上,夜深人静了,毛叔叔和陈叔叔才把他们四个人领出来,穿得暖暖的,让他们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时候,朱敏会仰望着空远高阔的天空,想起外婆和爸爸。
年初,仲冬时节,叮叮咣咣的火车,把这四个中国孩子带到了莫斯科,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第一国际儿童院招收的对象,是世界各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志和革命烈士的子女。它是一所从婴、幼儿教育一直到十年级的连续教育的大型儿童院。
朱敏就在这里学习。
但是,时间不长,也就是几个月吧,就碰到了暑假。由于身体不好,患有哮喘病,儿童院就送她送到白俄罗斯的明斯克郊区的儿童疗养院去度假和治疗。
图
影视作品
明斯克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14岁的朱敏过着无忧无虑的舒适的生活。儿童疗养院里也是各国孩子都有,中国孩子只有朱敏,还有张闻天的一个儿子。
朱敏的汉语差不多忘光了,俄语也讲得不太好,她有两个好朋友,是姐妹俩,姐姐叫佛拉斯妲,妹妹叫米拉,是捷克人。
在疗养院里,她们几乎形影不离。所以朱敏就跟着她们讲捷克话,也讲波兰话,有时候还讲白俄罗斯话、乌克兰话、甚至意大利话。
反正和哪国孩子玩,就说哪国话,在儿童疗养院里,大家都是这样把各种语言混杂在一起交谈,居然也可以很好地交谈。
二、孤儿院的生涯
这是6月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朱敏和米拉到河边去玩。太阳晒着她们的脸,风拂着她们的头发,金黄色的头发和乌黑的头发闪闪发亮。她们脱掉鞋子,撩起连衣裙,坐在河边,把脚浸在河水里,感受着一种悠然的舒适。
忽然,传来了飞机的引擎声,她们仰起脸来张望,蔚蓝的眸子和乌黑的眸子,都含着笑意去寻那飞机。
图
朱敏在集中营
但是紧接着,发生了使人意外的事情,飞机上坠下了乌黑的物体,远处腾起了火光,好久,传来了沉重的爆炸声,朱敏和米拉互相对望着,接着跳起来往儿童疗养院跑。
“战争来了,战争来了,赶紧逃!”人们纷纷叫喊着。
离开了满目疮痍、遍地烽烟的中国仅6个月的朱敏,又被抛入了更大的战争之中。红军撤退了,明斯克落入苦难之中,俄罗斯的土地在战火中燃烧着。
疗养院成了孤儿院,这群病弱的孩子,成了一群孤儿。接着,从战事激烈的列宁格勒又撤下来一批孤儿,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一个个表情呆滞,满脑子都是轰炸和死亡。睡梦中会哭喊着要妈妈,有的病得很重,每天都有孩子死去。
朱敏和米拉见到这些可怜的孤儿,想想自已无助的处境,忍不住坐在一起哭,哭来哭去,肚子饿了,走不动了,她们就开始发愁。
朱敏毕竟是从战争中来的,她很快就冷静下来,她不会讲中国话,但中文的国际歌却记得,她就小声地唱,米拉也跟着她唱,她们越唱声音越大,佛拉斯妲也唱,不一会儿,小孩子们就都唱起来了。
图
朱德与朱敏
《国际歌》毕竟是《国际歌》,它有着慑人心魄的力量,在《国际歌》声中,孩子们坚强了,团结了。
朱敏和米拉姐妹一同组织起年龄较大的孩子们到街上去唱歌、跳舞,当她们穿着并不干净也不新的连衣裙,在街上又唱又跳的时候,人们会停下来看,沉默着看。
她们会说,给些面包吧,人们有的摇头,她们就把幼小的孤儿领来给人们看。当人们知道这是一群儿童疗养院的孩子,一群无人照看的孩子,却在照顾和养活更小的孤儿时,他们落泪了,默默地留下面包和盐。
有一次她们得到了一些白俄罗斯土法织的毛线,朱敏高兴极了,就教佛拉斯妲姐妹织毛衣。她们把线织成毛衣,就去换面包和黄油,用这来养活年龄小的孤儿。
直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米拉她们织毛衣的方式,还是中国式的,这是朱敏教给她们的。
在这段时间里,朱敏在照顾那些可怜的孩子们时,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她要终身以教育为自己的事业。
15岁的朱敏,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已经萌生了一种对孩子的热爱和责任心。她找到仅存的几本《教育诗》,闲下来反复读,对马卡连柯充满了崇拜,下决心要当教师。
图
朱德与朱敏合照
虽然她几乎忘记了中国话,忘记了汉字怎么写,但是她始终记得临行前父亲说的话:“学一门专业,回来建设新中国。”
那时,德寇盘查很严,孤儿院三天两头有人来审查、登记。朱敏几乎每天都要重复一遍自已的身世名字,赤英;国籍,中国;父亲,有钱的名医;来苏的目的,治病……
说来说去,她自己都几乎快要相信自已编的这一套了。“朱德”这个名字,被她小心地保存在内心最深处,没有人知道,连米拉姐妹也不知道。
有一天,德国人来到孤儿院,从孩子群里拉出来两个小女孩,她们卷曲的头发,栗色的眸子,使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她们是犹太孩子。
德国人给了这两个女孩子每人一把铁锹,让她们挖坑,挖了很久。朱敏和其他的孩子们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
坑挖好了,德国鬼子就把她们推了下去,她们就站在自已挖的坑里,小小的,瘦瘦的,默默的,只是张大了眼睛望着那些德国鬼子埋土。
那四只睁大了的、拼命地望着世界的眼睛和那“扑、扑”的埋土声,永久地留在了朱敏的心中。
图
朱德与朱敏合照
当天晚上,张闻天的儿子来看朱敏,他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拉住朱敏的手,两个人互相望着,心里都只有那两个小女孩的栗色的眼睛和埋土的声音。好久,他又紧紧地握了一下朱敏的手,表示告别,就走了。
这天夜里,那两个小女孩的哥哥、张闻天的儿子和另外几个男孩子一起逃跑了,听说他们一直上前线,去打仗、去报仇,虽然他们还都是孩子,但那仇恨使他们成了汉子。
佛拉斯妲在村子里找到一个放牛的活儿,朱敏则去给人家当保姆,挣一些吃得回来养活那些小孤儿。
但是,战时非常困难,米拉和朱敏拼死拼活也挣不了多少面包,眼看着孩子们病死、饿死。他们连哭闹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是呆呆地忍受、等待死亡的降临。
三、集中营的痛苦生涯
佛拉斯妲偷偷地参加了游击队。米拉和朱敏很思念她。一天夜里她忽然回来看望米拉和朱敏。不料被叛徒出卖了!德国鬼子把她抓走了。
图
朱敏与刘少奇等人
米拉和朱敏就去要求德国鬼子放回佛拉斯妲。结果一起被抓起来,解送到东普鲁士的一个集中营去了。
从明斯克出发,这些人被装在一个闷罐车里。朱敏身体一直不好,这时发起高烧来了,是淋巴结核,病得很重。
所有的人都认为她不可能活着到集中营了,所以就把她放在车厢门口,她烧得昏昏沉沉的。但是她没想到去死,她充分继承了父亲的那种韧劲儿和乐观,偶尔清醒过来,她就会用眼睛寻找佛拉米斯坦和米拉。
而这一对捷克女孩,总是坐在她的身边,细心地照料她。“赤英,我们可不能分开呀!"
“嗯。”朱敏点点头。”
"我们谁也不结婚!老在一起!"
“行!”朱敏毕竟是个少女,一下子活泼起来,我们要住在一起!”
“对,你身体不好,在家做饭!”佛拉斯姐抚弄着朱敏的头发说。
“没有问题,我会做中国菜,好吃极了!"“我做工,挣了钱养活你们!”佛拉斯妲又说“那我干什么呀!”米拉叫起来。
“你洗衣服!”朱敏说。
图
朱敏抱着孩子
“对。我还要养一头奶牛,种一个小菜园!”“那我就挤牛奶呀!”朱敏抢着说。
“有牛奶吃,你的病就会好了!”佛拉斯妲说。
没有医生,没有药,靠着年轻的生命力,靠着友情的支持,朱敏活下来了,虽然她的淋巴结核许多年都没有痊愈,流着脓、血,但她顽强地活下来了。
朱敏和她的伙伴,被送进入集中营中,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
朱德同志听说卫国战争爆发的消息,心里十分惦记朱敏,但是他知道什么是战争,他把惦念埋在心里,没有对任何人提起,更没有向苏联询问过。
但是斯大林同志却没有忽略这一点。他派了专人寻找朱敏的下落。每解放一地方都要查找一遍,每解放一个城市,都要细细地寻找有关朱敏的线索。然而一无所获。
集中营,朱敏站在浴室的门口,她犹豫着。
按照德国人的规定,入营前,必须洗澡,然后穿上统一的服装。朱敏有一件极珍贵的东西——一枚列宁胸章,那是在国际儿童院时,一位苏联孩子送给她的。
在朱敏心中,列宁是神圣的,她一心热爱着列宁,这胸章就是她的信仰和情感的寄托。在德国女人的监视下,她们开始脱衣服,她的手里握着那枚胸章,脑子里转着对策,趁着淋浴抹脸的机会,朱敏把那枚胸章放在了嘴里,压在舌尖下面……
图
列宁勋章
就这样,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居然在德国鬼子眼皮底下,保住了这枚列宁胸章!
到集中营以后,被抓来的人很多,也很杂。朱敏和米拉、佛拉斯姐就拼命挤在一起,果然被分配住在一间大木板房子里。
朱敏她们住的那房子,仅一板之隔,就是病房。所谓病房,就是病人等死的地方。她们每日每夜都是在病人的呻唤声中煎熬着。
当时,德国人将成年人弄到内地去做劳工,为了不至于分开,朱敏和佛拉斯坦将自己的名字少报了两岁,但朱敏的个子比较小,看上去很是瘦弱,也的确是一个小孩子。
但佛拉斯坦的个子比较高,看上去也比较强壮,便让她来工厂做工。朱敏和乌克兰的姑娘便被分配到外国工作人员的食堂里工作。
在红军侦查员的帮助下,朱敏才从集中营逃出生天。在4年的苦难和战乱中形影不离的朱敏和米拉便这样分开,甚至没有来得及约定相见的时间和地点,留下家乡的真名和地址。
图
朱德抱着外孙
直到40年后,也就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在莫斯科相会时。朱敏才知道,米拉后来被路过的红军带到火车站。铁路坏了,火车也不通,她便坐上拉煤车的火车到了莫斯科,又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捷克。
四、朱敏回国,朱德狠心将女儿“赶出”中南海
朱敏醒来,天色已经亮了,她醒来呆呆地坐着,米拉不见了,其他的姑娘也没有了。一位好心的红军将她收留了,见她身体衰弱。便让她等着修好铁路,坐上火车回去。
但她归心似箭,便直接搭上了一辆汽车。这位司机小声说:“你受了不少苦吧?”
朱敏没有说话,也说不出。她那瘦弱细小的身体、粗重的哮喘声说明了一切。
“战争!这位司机猛地将头扑在方向盘上,喇叭里传出狂怒的长呜声。
“赤英,苏联人这几年没有不受苦的!我的妻子,她被炸死了,只是你不应该受这样的苦。”
在这位司机的照顾和帮助下,朱敏回到苏联。由于斯大林派人到处寻找原住民,她入境不久后便被人认出来,重新回到国际儿童院。
图
晚年的朱德和家人
她下定决定要学成一门专业再回去见父亲,便抱病坚持学习,终于于年考上列宁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学。
年,朱敏学成归国,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住进了中南海,终于和阔别多年的家人团聚了。
此时,朱敏27岁,朱德已经67岁了。在这之前,父女之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还没有半年时间。
朱德元帅在外面虽然是一位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但在家中,他就像是一个没有离开过土地的农民一样,看起来威严又朴素,同时也是一名慈父。
为了给朱敏治病,为她补习功课,朱德对女儿很是关心,对她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甚至对她有些娇惯。
当然,朱德对孩子的教育是慈爱中也带有严厉。早在她还未回国之前,便定下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就业的单位是北京师范大学。
毕业典礼过后,朱敏便赶紧和丈夫匆匆回国。但朱敏此时怀有身孕,回国生下了儿子刘建,因而在中南海家中休产假,不能第一时间来学校报到。
图
朱敏照片
这段时间,对于朱敏来说非常珍贵,终于能享受普通家庭的幸福。孩子刘建刚出生时,朱德小心将外孙托在手掌上,戴上老花镜认真端详,慈爱之情溢于言表。
朱敏以为自己能和父亲长久待在一起,但没想到这只是自己的单纯想法。
朱德和妻子康克清一直盘算着朱敏产假的时间。
等假期一满,朱德便对女儿说:“你们现在还比较年轻,正是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的时候,可不能因为孩子影响到工作。只等到产假一过,就去单位报到。大学正是缺老师的时候,可不能因为孩子耽误,应该将身心放在教育上,你听到了吗?”
朱敏认为父亲和母亲要照顾孩子,一家人会一起来中南海生活。但等到朱敏来学校工作后发现,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朱德想要和康克清一起照顾外孙,让孩子们安心工作,便将孩子抱到自己住的房间,让朱敏来学校的集体宿舍居住。
朱敏误以为父亲是要将自己“赶出”中南海,将外孙留下来。便和父亲提出了自己不想走的原因。
对此,朱德毫不在意,他直接对朱敏说:“我们国家急需要这样的人才,只要认真努力工作,便是对我最大的孝顺。”
图
81年,朱敏与集中营难友合照
朱敏见父亲如此“铁石心肠”,她便一个人搬到了学校宿舍,一个人搬到学校宿舍,心中也是十分冷清。
朱敏心里对儿子十分牵挂,便经常回中南海探望他。回来的次数多了,朱德也生气。朱敏心中更是疑惑,父亲为何对自己如此冷清,难道只一心扑在工作上,父亲便满意了吗?
自此,朱德周末也不回家,一直待在学校里。几个星期后,朱德才知道女儿这是在赌气,便让警卫员将她喊回来。
刚进门的时候,朱敏看见父亲正抱着外孙在玩游戏,两人玩得不亦乐乎,儿子咯咯直笑。看到如此场景,朱敏心中的怨恨也消失了。
此时,她才意识到父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只是想让她多为国家做贡献,早早适应工作环境。此后,朱敏便每周回去一趟,剩下的时间都在学校居住。很快,对家人的依恋很快被工作上的成就感冲淡了。
在父亲的教诲下,朱敏一直在教育领域上辛勤耕耘了30多年,一直到年才退休。退休后的他依然发挥自己的光辉,与其他同志们创办了军地两用人才大学。
一直到年,朱敏因病去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