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结核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会议报道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临床微
TUhjnbcbe - 2021/8/8 20:09:00

炎炎八月,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承办,山西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山西省细菌耐药监测网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症学术论坛于年8月2日龙城太原拉开帷幕,吸引了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及宝岛台湾多名代表参会。

大会开幕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教授主持,医院*委书记李保教授,山西省医学会柴志凯秘书长,上海医院临床微生物科、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科主任倪语星教授,台湾大学医学院薛博仁教授,大会主席*爱龙校长致开幕词。

大会报告1由首都儿科研究所钱渊教授,医院刘正义教授以及*事医学科学院李银太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来自重庆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分会的*爱龙校长给大家带来了关于TDF耐药突变鉴定及其临床意义的学术分享。*教授从基础的HBV基因组、病*生活周期、耐药情况引入,描述了替诺福韦(TDF)的临床耐药和基因耐药情况,提出目前大部分患者皆位于检测限之下,未出现临床耐药的情况。通过详细的文献回顾,发现有个例的乙肝病*感染患者在长期使用替诺福韦后出现反弹、耐药突变。并讲解了该课题组发现的一例耐药的乙肝感染者合并AML的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临床特征等,总结到要由个案报道来推广考虑到是否可能已经出现了TDF耐药,并探究相应的原因。从临床现象出发,以基础研究为支撑,来综合考虑分析问题给各位学者提供了一条科学的研究思路。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姚智教授给大家带来了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来源的CNF1对前列腺癌的促进作用的报告。首先,姚教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相关细胞*性坏死因子与前列腺疾病的关系。通过相关基础研究,姚智教授团队发现CNF1这种细胞*性坏死因子促进前列腺癌的转移,其进入前列腺癌细胞并激活RhoGTP酶,发现CNF1通过活化Cdc42-PAK1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和活性促进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最后提出细菌*素对癌症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来自台湾大学医学院的薛博仁教授带来的有关感染症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分享。感染疾病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根据病人情况精准快速检测已经成为趋势,尤其是快速药敏鉴定。薛教授介绍了多种相关快速鉴定手段,包括快速二代测序仪、快速药敏鉴定仪、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流水检查系统等。在目前临床快速鉴定检测的要求下,POCT(Point-of-CareTests)显得越来越重要,应运而生的Xpert、BDMax、T2DirectDiagnostics等平台在呼吸道、肠道等各种疾病中的应用都在薛教授的讲授中显得生动易懂。

来自武汉大学的章晓联教授给大家介绍了表观遗传和翻译修饰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重点讲解了章教授团队关于糖基化修饰和表观遗传学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一一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团队发现了HCV中有RNAG4结构,并且RNAG4四联体可以抑制病*的复制,荧光探针靶向示踪活细胞中HCVRNAG4可以作为相应的诊断思路;糖基化在结核杆菌中的诊断和治疗研究,ManLAM适配子可以抵抗结核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并用BCG适配子来进一步研究被感染的巨噬细胞。

大会第二场报告由空**医大学徐志凯教授、福建医科大学林旭医院王立信教授共同主持。

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的王佑春教授为大会带来题为“高通量二代测序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质量评价”的报告。年起众多专家携手对二代测序在疾病中的诊断进行系统评价并发表专家共识,为同行提供参考。目前已有的二代测序平台包括CCD,semi-conductorchip,singlemolecule等,具有靶点多、通量大、信息丰富等优点,但仍需要在诊断未知病原体方面进行更多研究。在质量控制评价方面,王教授强调二代测序的质控要点包括实验操作和生物信息学两方面,在实验操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创新性的参考品,在生信分析时,需合理设计cut-off,根据不同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来保证分析质量,这样才能做到二代测序质量控制的稳、准、易。

随后上海交通大医院倪语星教授分享了抗菌药物管理的数字化工具。抗菌药物管理已从“行*部门干预”向“多学科专业协作管理”转变。数字化工具能通过机器学习帮助临床从经验性用药向目标性治疗转变。在建立数字化工具模式时需要全面的流行病学数据、患者危险分层和治疗方案的录入。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模式不同,倪教授详细讲解了瑞金特色的

DigitalAMSAPP和微盾计划,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倪教授强调,抗菌药物的管理一直在路上,需持续改进管理工具和模式。

最后,医院王辉教授做了“新抗菌药物上市后药敏试验检测的临床实践”报告。王教授首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及变化进行总结,目前能用于CRE/CRKP的药物较少,黏菌素作为少数可用的药物具有高敏感性,但仍存在耐药,对其进行药敏方法验证和评价非常重要。王教授讲解了黏菌素耐药机制、药敏检测方法、CLSI关于黏菌素检测方面的工作及药敏共识推荐,并结合实例展示了医院临床药敏试验评价结果。王教授在总结时特别提到,实验室在使用自动化仪器进行药敏试验之前务必要先进行性能验证。

短短一个半小时,三位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报告精彩绝伦,与会者收获颇丰。

撰稿人:唐卓芸赵忠意张可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议报道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临床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