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陈家伦教授
讲瑞金大内科发展的故事
医院的内科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不但所有专科都入选国家重点学科,连内科学也作为二级学科整体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陈家伦教授是医院大内科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大内科是如何走到现在这样的地位?我们院志办同事带着崇敬的心情分两次采访了他。
▲本文由陈家伦教授(右一)口述编撰
“讲起瑞金内科的发展,我的体会要归功于邝安堃教授。邝教授对内科的贡献是任何人比不上的。在他的指导下,大内科发展为五科二所,五科就是消化科、心内科、内分泌科、血液科和肾脏科,二所就是高研所和内研所,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血液、内分泌的辉煌,也都要归功于邝教授留下的思想和传统。”
——陈家伦
Ⅰ
大内科"五科二所”的来历
医院(医院前身)的大内科是不分专业的。
晚上值班,一个人管大内科病房、小儿科病房,还要看急诊。病人多的时候,来不及看,一些有经验的男工务员病人看得多了,一般性的急诊都能帮着处理。比如来了个男病人前列腺肥大,尿潴留,工务员就帮他插导尿管。急诊碰到特别严重的事情时,值班医生要跑着去处理。儿科一些个子小的医生是比较累的,遇到病人要做神经检查,搬大腿,非常吃力。
邝安堃教授和大外科的傅培彬教授很早就意识到要实现专业化,必须要分专科。
1大内科的发展瓶颈
但是30年代,大内科主任下面只有两个病室主任,一个管男病房,一个管女病房,再下面就是住院医生。震旦大学医学医院工作的寥寥无几,医生非常紧缺。只有总成绩前几名的才有机会选科室,比如说年的第一名就是王振义,年的第一名是林言箴,包括届的史济湘,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合格的专科人才非常少。我年毕业时因为已经解放了,情况好一点,留的人多一点,张天锡、王德芬、许曼音医生都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只有最优秀的学医院,陈家伦和许曼音做到了这一点。
年我四医院来见习,医院里的病房分为头等病房、二等病房、三等病房,还有就是二、三舍的平民病房。
二、三舍前面当时有块牌子,写明建造经费是由法租界跑狗场的所得税提供的。两幢楼都是用圣徒的名字命名,二舍收男病人,用男圣徒的名字,叫SaintVincent,三舍收女病人,就用女圣徒的名字,叫SainteLouis。二舍底楼是眼科,当时的主任聂传贤在上海还是很有名气的。二楼、三楼都是普外科男病房,不分科,胸外科、骨科、普外科的刀都开。四层就是大内科的男病房,也是什么病都看。比较特别的是在四楼东面有20多张床,是专门收肺结核病人的病房。最高的五层还没有装修。三舍底层朝南是大内科的女病房,朝北是化验室和伤寒、菌痢等传染病的病房。为什么这些传染病不收传染科?因为那时传染科只收非常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像天花、鼠疫、霍乱之类的,所以其他传染病都是收在三舍的。二楼是妇产科和普外科女病房,中间是手术室。三楼是泌尿外科的女病房。五楼是小儿科,不分男女病房,当时是一个法国教授管,水平相当不错。
二、三舍楼宇结构很大,又比较新,当时是很不错的房子,就是因为有了二、三舍,医院才被称为“医院”。但大内科病房只有两个楼面各一半,并不具备分专业的条件。
▲2、3舍病房楼
2
大内科专业细分的契机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刚刚解放的时候,上海发生非常严重的天花流行。死亡率很高,有时候一晚上就送过来好几个病人,到医院就死了。
上海市要采取措施,医院收治,但传染科已经住满了,就把修女住的宿舍拆除,紧急重建三层楼的病房,就是现在研究所那幢33舍。每间都是16平方米的病房,就这样大量收病人。
结果幸运的是,天花很快就得到控制,被消灭了。那病房空下来怎么办呢?就把三舍5楼的儿科整体搬了过来,扩大病房。
当时还有个背景,就是年的第一次院系大调整。这个我觉得对于医院来说是关键的一个点。原来医院当然也不错,但这次调整把上海很多专家调入广慈,大大扩充了内科专家队伍,各专科人员都充实了,奠定了今后分科的基础。
高镜医院里的,他创建了医院,有很好的学术造诣。他到医院后,33舍就成为儿科系的基地。
儿科搬走后,二、三号楼整个五层就完全空出来了,打通后全部给了大内科,三号楼底层的大内科女病房搬到五楼后,放射科搬了进去,以后放射科就一直在三号楼底楼有机房。原来设在二号楼4楼的肺结核病房搬到靠近思南路的原来三等病房楼。这样,二号楼的4楼加上二、三号楼的5楼就全部是大内科的地方。
有了地方,又有一批优秀青年医生,就有条件分科了。
▲32、33舍病房楼(现高研所、内研所、伤研所)
3
大内科分专业后的成果
于是在-年间,大内科划分专业病区,就是大家熟悉的,内一是消化专业,内二是心脏病,内三是内分泌,内四是血液病和肾脏两个专业,邝安堃教授的学生唐振铎、龚兰生、我和许曼音医生、王振义分别负责四个病区,后来董德长教授从二*大回到医院,他说他来搞肾脏病。
收治病人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按男女,而是按专业收治。后来心脏科来了陶清,肺科引进了孙桐年,孙教授不是法比派震旦毕业,也不是英美派圣约翰毕业,应该算是德日派,医院里的,自己开业,但专业很好,经验丰富。这样大内科的各专科都充实了。
所以我体会,大内科分专业,主要贡献是邝安堃教授,然后是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充实了医院的内科专科实力。大外科也差不多在同样的背景下,泌尿科、骨科、烧伤科一个个独立专科成立。后来抓住了几个机会,比如说抢救邱财康、肝移植、心脏移植、王振义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等,一下子奠定了医院的全国地位。
Ⅱ
邝安堃教授的历史贡献
邝教授生于年,差不多是世纪同龄人,年8月2日逝世的。我记得很清楚,是在夏天,正好90岁。他从年开始担任大内科主任,一直到年,82岁时才退下来,在大内科主任的位置上整整干了半个世纪。
他这个人比较特别,他的一生,就是围绕“创新”,当然那个时候没有用这个词。
但是他老是跟我们说,“切切不要总是重复别人做过的事”,这个就是一个“创新”的概念在里面。
鞠躬尽瘁止于至善
只有取得患者的完全信任
才会把病史完整地、毫不隐瞒地告诉医生。
邝安堃
1勤学少年
邝安堃17岁高中没毕业就到法国留学。从七八百名预科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医科,这个通过率只有15%。临近毕业时,他又拿医院住院医生证书。这个证书的通过率也只有15%,拿到后医院行医,不但法国承认,整个欧洲、美国都很看重这个证书。
我在90年代到巴黎学术交流时,医院住院医师协会的会刊,发现到那时为止,全亚洲只有邝教授一人拿到这个证书。邝教授在法国做了四年住院医生,医院里分别接受了普内科(包括传染病)、小儿科、皮肤科和神经内科的严格训练,所以他在内科的知识面是很广的。年回国后马上担任医院的小儿科和皮肤科主任,年又担任大内科主任。
▲邝安堃和他的学生们
2
思贤若渴
年反右斗争时,我和二医生化系的“一把手”丁霆教授都被打为“右派”,不能正常工作。我要接受劳动改造,只允许看急诊,丁教授也不能再进实验室。邝安堃教授保护了我们,他还是要求我坚持科学研究,邀请丁霆教授到医院来,从事内分泌激素的检验工作。所以那段时间医院的检验水平很高,二医生化的第一把手在这里做嘛!这是二医的损失,却是医院内科的幸运。我也幸亏有邝教授一直要求我做研究,这20年没有荒废掉。年上海市批准成立内研所后,邝教授任所长,丁霆教授任副所长,我年也被任命为副所长。
▲(从左至右)丁霆教授、邝安堃教授、陈家伦教授
邝安堃教授的另一贡献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从解放时他就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做准备,认为这是一个趋势,几十年没有中断过,他完全对名利无所谓,一心搞研究。有时间,我准备写一篇关于邝老的文章。
邝安堃教授的思想不但对内科各专科发展,对人才的发展也起到很大作用。医院都有机会,为什么总是瑞金可以抓住机会,放了好几颗“卫星”?这个问题的答案,内科就是邝安堃带的头,外科就是傅培彬和董方中的作用。
Ⅲ
内分泌科的学术传承
▲年1月,内研所挂牌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是年成立的,比国外晚了10几年。第一届主任委员是天津医学院院长,后来的天津医科大学校长朱宪彝,他是我国内分泌学界三元老之一,另外两个是北京协和的刘士豪,还有就是邝老。年第二届要改选。我就和许医生一起到武汉开会。我那年50多岁,由于我在前面20年没有荒废,结果选了我做主任委员。随后我又成为中国人第一个加入国际内分泌学会的人,我也请国外专家来讲课,他们也请我去讲,这样就开始与国际学术界交流。随后年我又连任第三届主委,再后来医院又担任过几届主委,包括宁光也担任过全国主委,内分泌科在全国的地位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从我恢复工作后,就组织举办全国性的进修班。到现在,参加过医院全国内分泌进修班的学员过千,从我们这里毕业出去的研究生也有4、5百人,这医院里内分泌科的学术带头人或业务骨干,都很尊重医院内分泌科,我们出去开会,到处都有我们的研究生和进修生。我正在组织写一本《内分泌学》,多万字,全国50医院,多名专家参加编写。这个工作可以说,只能是由医院来牵头。
▲年全国第一届内分泌进修班
医院大内科自50年代分专业病房后,抓住了几个机会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学术界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尊重。在邝安堃教授的带领下,各专科都非常努力创新,这个就是瑞金大内科成功的诀窍。
▲内科鼻祖——邝安堃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