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结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总结各个章节的考点
TUhjnbcbe - 2022/10/16 9:27:00

第一篇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单元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要

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了解)

1.组成: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缺少一部分凝血因子,如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凝血因子。

2.血液性质:

(1)血量:血浆占55%,血细胞占比45%。

(2)酸碱度:pH7.35~7.45。

(3)血浆渗透压:~mOsm(kg·H2O)。

(4)健康成年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

(5)比密:1.~1.,男性:1.~1.;女性:1.~1.。

3.生理功能: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4.血液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黏滞性、凝固性。

第二节采血方法和采血管选择(熟练掌握)

1.静脉采血法:成年人静脉采血常选肘部静脉(压脉带捆绑不超过1分钟)。

2.真空采血法:真空采血法是一种新的静脉采血法,又称负压采血法。真空采血装置有套筒式、头皮静脉式两种。

3.皮肤采血法: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WHO推荐血常规检查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选择大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

4.方法评价: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5.质量控制(了解)

(1)患者:患者活动情况、精神状态、药物、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季节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2)采血:止血带结扎时间应小于1min。

(3)溶血:容器不洁、接触水、强力振荡、操作不慎等可引起溶血,使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浆或血清化学成分(如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检验结果发生变化。

(4)样本处理:血液样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尽快进行检查,样本保存不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5)实验结果分析:分析结果时,应考虑药物、饮食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同时,应密切结合临床。

第三节抗凝剂选择

常见抗凝剂原理及其用途(掌握)

表1-1-2常用抗凝剂比较

第四节血液涂片制备

考点一、载玻片的清洁(掌握)

新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必须用约lmol/LHCl浸泡24h,清水冲洗,干燥后备用。用过的载玻片可用适量肥皂或其他洗涤剂煮沸20min,趁热刷去血膜,清水冲洗,必要时蒸馏水浸泡,干燥后备用。要保持载玻片的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考点二、血涂片的制备(熟练掌握)

1.手工推片法:涂片时,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夹角。

2.厚血膜涂片法:临床上常用厚血膜法检查疟原虫与微丝蚴。

3.良好血涂片标准: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两侧有一定空隙、血膜占玻片的2/3。

4.方法学评价:手工推片法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此外,疟原虫、微丝蚴等检查可采用厚血膜涂片法。

5.质量控制: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应小血滴、小角度、慢推,反之亦然。新载玻片必须用1mol/L的盐酸清洗后才能使用。

第五节血液细胞染色

考点一、瑞氏染色(熟练掌握)

瑞氏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最经典的染色方法,对细胞质和颗粒染色效果好。

1.染液组成:碱性亚甲蓝、酸性伊红、甲醇(作为溶剂及固定细胞形态)。

2.原理: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和作用。

3.染色效果:最适pH为6.4~6.8。若缓冲液偏酸,则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偏红,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着色。若缓冲液偏碱,细胞染色染成灰蓝色,颗粒深暗;嗜酸性粒细胞可染成暗褐色,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染成紫黑色。

4.注意事项:(1)在距玻片另一端2cm处结束涂抹为宜;(2)血涂片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滴加甲醇,然后立即用流水冲洗;(3)染色过淡,可复染,复染时先加缓冲液再加染液;(4)新鲜配制的染液染色效果差,应贮存一段时间,时间越久,染色效果好。

考点二、吉姆萨染色(了解)

吉姆萨染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

1.染液组成:天青、伊红、甲醇、纯甘油。

2.原理:同瑞氏染色。

记忆方法: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碱性蛋白质):具有嗜酸性——伊红结合;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酸性蛋白质):具有嗜碱性——亚甲蓝结合。

第二单元红细胞检测

第一节概要

考点一、红细胞生理(了解)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成熟RBC的平均寿命为天、白细胞与血小板7~14天,衰老的RBC主要在脾破坏。

考点二、血红蛋白(了解)

血红蛋白分子是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含色素蛋白质。色素部分为亚铁血红素,蛋白质部分为珠蛋白。亚铁血红素由原卟啉、铁组成。血红蛋白的合成受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第二节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RBC)计数(掌握)

1.红细胞计数常用稀释液

(1)Hayem稀释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O4(提高比重防止细胞粘连)、HgCl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

(2)枸橼酸钠稀释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枸橼酸钠(抗凝作用)、甲醛(防腐)及蒸馏水组成。

2.牛鲍计数板计数RBC

(1)计数公式:红细胞/L=N×25/5×10××=N(5个中方格的RBC总数)/×。

(2)牛鲍计数板:中央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域,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胞计数区域。

3.参考值:成年人:男性4.0~5.5×/L;女性3.5~5.0×/L;新生儿6~7×/L。

4.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①新生儿、精神刺激、剧烈运动、气压减低可导致红细胞增多;②妊娠期妇女和老年人红细胞常减低。

(2)病理变化:①急慢性失血、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原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可引起贫血,造成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②红细胞增多症、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以及某些药物均可引起RBC增多。

第三节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Hb)测定(掌握)

1.检测原理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在nm处测定吸光度,再换算得到Hb的浓度。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测定法:血液中SHb外的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SDS形成棕红色化合物,在nm处测定吸光度,再换算得到Hb的浓度。评价:HiCN是目前国际推荐的参考方法,致命缺点是氰化钾有剧*,SDS是次选方法。

(3)血红蛋白成分:HbA:α2β2,占95%,含量最多;HbF:α2γ2,胎儿血红蛋白,占1%;HbA2:α2σ2,占2%~3%。

2.参考值:成年人:男性~g/L;女性~g/L。新生儿:~g/L。

3.临床意义:Hb和RBC临床意义相似,但在临床判断贫血程度上,Hb测定优于RBC计数。

4.HiCN法测定注意事项

(1)HiCN转化液应贮存在棕色有塞玻璃瓶中(不能用塑料瓶);

(2)氰化钾有剧*,测定后的废液应收集于广口容器中,稀释后加次氯酸钠混匀,敞开容器放置15小时以上再排入下水道;

(3)废液不能与酸性溶液混合,避免产生剧*气体。

第四节红细胞形态检查

考点一、正常红细胞形态(掌握)

正常红细胞形态特点: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致,平均直径7.2μm,呈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无异常结构,无细胞核。大小改变:小红细胞直径<6μm;大红细胞直径>10μm;巨红细胞直径>15μm。

考点二、红细胞形态改变常见疾病(掌握)

球形RBC:遗传性或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镰形RBC:镰状细胞贫血。

棘RBC:遗传性β脂蛋白缺乏症、尿*症。

裂RB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正常人(<2%)。

有核RBC:溶血性贫血最常见。

靶形RB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缗钱状RBC:多发性骨髓瘤(MM)。

口形RBC: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酒精中*,正常人(<4%)。

泪滴形RBC: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

考点三、红细胞内结构异常(掌握)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细胞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蓝色颗粒(残存变性嗜碱性RNA),常用于铅中*的筛查指标。

2.豪焦小体(H-J)小体:又称染色质小体,是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细胞质中的紫红色小体,已证实为核的残余物,见于脾切除后等疾病。

3.卡波环:紫红色细线圈状、呈环形或“8”字形,可能是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疾病。

第五节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ct)测定

1.参考值:温氏法:男性0.40~0.50;女性0.37~0.48。

(微量法为WHO推荐的常规方法;血液分析仪法:临床常用;ICSH定为参考方法:放射性核素法)。

2.温氏法操作要点:标本加入温氏管离心分5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计算时读取还原红细胞层(紫黑红色)。

第六节红细胞平均指数

考点一、红细胞平均指数(掌握)

表1-2-1红细胞评价指数

考点二、贫血形态学分类及意义(掌握)

表1-2-2贫血形态学分类及意义

第七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考点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掌握)

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样本中RBC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客观指标),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

2.参考值:11.6~14.6%。

3.临床意义:贫血形态学分类:根据RDW和MCV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小细胞不均一性、正常体积均一性、正常体积不均一性、大细胞均一性、大细胞不均一性。红细胞直方图波峰(主峰)左移:小细胞、MCV↓;波峰右移:大细胞、MCV↑。峰底变宽:不均一,RDW↑;峰底变窄:均一性,RDW正常。

考点二、贫血MCV/RDW分类法(掌握)

表1-2-3贫血MCV/RDW分类

第八节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计数(掌握)

1.原理: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可被新亚甲蓝、煌焦油蓝等染料活体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结构而得名。

2.分类:

(1)网织红细胞根据形态特征和成熟程度分为4型:Ⅰ型(丝球型)、Ⅱ型(网型)、Ⅲ型(破网型)和Ⅳ型(点粒型)。

(2)正常人外周血可见Ⅲ型和Ⅳ型,Ⅲ型占20%~30%,Ⅳ型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Ⅱ型。

3.参考值:显微镜计数法:成年人0.~0.02或(25~85)×/L;新生儿0.02~0.06。

Ret绝对值(×/L)=红细胞×Ret百分数(%)。

4.临床意义

(1)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当骨髓Ret增多,而外周血Ret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Ret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Ret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给予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3~5天Ret开始上升,7~10天达到峰值,2周左右开始下降。Ret是判断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有效的最快速指标。

5.操作方法

(1)操作步骤:2滴10g/L煌焦油蓝溶液和2滴全血立即混匀,37℃放置15~20分钟,推片制片后,在油镜下计数至少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数。

(2)计算公式:①常规法: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数/0×%;②Miller窥盘计数公式:大方格B内的网织红细胞数/(小方格A内的红细胞数×9)×%。该方法为ICSH推荐方法。

第九节点彩红细胞计数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掌握)

1.操作方法

(1)计数:选择合适部位,用油镜计数0个红细胞中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数。

(2)计算: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分数=计数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0。

2.参考值:<0.03%。

3.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①中*(铅、汞等);②各类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第十节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掌握)

1.原理:ESR是离体抗凝全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分3期:①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②快速沉降期;③细胞堆积期。

2.魏氏法:魏氏法为ICSH推荐方法。

3.参考值:魏氏法(正常成年人):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4.影响因素:小分子蛋白质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慢;大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

5.操作方法

(1)加抗凝剂:取mmol/L枸橼酸钠0.4ml于试管中。

(2)采静脉血:取静脉血1.6ml,加入含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

(3)装血沉管:用血沉管吸入混匀全血至刻度“0”处,拭去管外残留余血。

(4)立血沉管:将血沉管直立于血沉架上。

(5)读数:1h末准确读取红细胞下沉后暴露出的血浆段高度,即红细胞沉降率。

第三单元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WBC)计数(掌握)

1.概述:粒细胞发育阶段:分裂池(原粒、早幼粒、中幼粒细胞)、成熟池(晚幼、杆状核粒细胞)、储备池(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循环池(白细胞计数值)和边缘池5个池。

2.原理: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包括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多采用电阻抗法和光散射法原理)。

3.显微镜计数法:①白细胞稀释液0.38ml加入20ul血液,充分混匀后冲入计数池室温静置2~3分钟,在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的总数;②计算公式:WBC数/L=N(4个大方格WBC数)/4×10×20×=N/20×/L。

4.参考值:成年人(4~10)×/L;新生儿(15~20)×/L;6个月~2岁(11~12)×/L;儿童(5~12)×/L。

5.方法学评价:显微镜计数法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血液分析仪计数法是白细胞分类和筛选的首选方法。

6.质量控制

(1)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为:(2~4)/HP≈(4~7)×/L;(4~6)/HP≈(7~9)×/L;(6~10)/HP≈(10~12)×/L;(10~12)/HP≈(13~18)×/L。

(2)大量有核红细胞可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此时,白细胞计数应进行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y),(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数量)。

7.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①病理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广泛组织坏死、急性溶血和恶性肿瘤等疾病。

②病理性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L称为粒细胞减少。

③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常见于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疾病如SLE、脾功能亢进等。

④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幼稚细胞>5%。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等;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WBC不增高甚至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和败血症等)。

⑤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超过3%。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2)淋巴细胞:①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②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结核病)、某些白血病、肾移植术后等。

(3)嗜酸性粒细胞:①减低见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②增多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血液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第四单元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血液分析仪检测(掌握)

1.电阻抗法:

(1)血细胞计数: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

(2)白细胞分类计数:将体积为35~fl的白细胞分成个通道;淋巴细胞位于35~90fl的小细胞区;单核、嗜酸、嗜碱、原始、幼稚细胞位于90~fl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中间型细胞;粒细胞位于fl以上的大细胞区。

(3)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fl,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

2.光散射法:

(1)白细胞计数:①激光与细胞化学染色法;②容量、电导、光散射(VCS)法;③电阻抗与射频法;④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法。

(2)红细胞检测原理:低角度(2°~3°)检测单个红细胞体积,高角度(5°~15°)检测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网织红细胞计数:新亚甲蓝使网织红细胞RNA着色。

第五单元血型和输血

第一节红细胞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掌握)

1.血型鉴定:①正定型:已知抗体(标准血清)+未知抗原(待测红细胞);②反定型:已知抗原(标准红细胞)+未知抗体(待测血清);③我国要求标准抗A、抗B的效价均为≥1:;④ABO血型共4种表现型(A、B、O、AB),6种基因型(AA、AO、BB、BO、BA、OO);⑤血型物质不仅存在于血液成分中,人体体液、分泌物中也存在,但不存于脑脊液中。

2.交叉配血:

(1)主侧:受血者血清+供血者红细胞;次侧:受血者红细胞十供血者血清。

(2)方法:①盐水法;②抗球蛋白法(Coombs法);③酶介质法;④聚凝胺法(能发现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几乎所有的规则和不规则抗体);⑤凝胶法(凝胶微柱卡式)。

第二节红细胞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掌握)

1.概述:Rh遗传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Rh抗原中D抗原最强,Rh阴性基因型是cde/cde。

2.Rh血型系统鉴定:Rh抗体属于IgG,不能在盐水介质中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可采用下列鉴定方法:①低离子强度盐水实验;②酶介质法;③聚凝胺法;④Coombs法;⑤人源盐水介质抗D试验。

3.新生儿溶血病:受血者或孕妇血浆中含有Rh抗体时,当再与含相应抗原血液相遇,将引起严重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常为第2胎溶血)。

第三节血液制品的保存

血液保存液(掌握)

1.ACD保存液:A,枸橼酸;C,枸橼酸盐;D,葡萄糖。血液能保存21天。

2.CPD保存液:C,枸橼酸盐;P,磷酸盐;D,葡萄糖。血液可保存28天。在CPD保存液基础上再加腺嘌呤,即为CPDA-1,红细胞保存期可达35天。

3.血液保存液主要成分:①枸橼酸(防止葡萄糖焦化);②枸橼酸盐(抗凝,阻止溶血);③葡萄糖(提供营养);④磷酸盐(提高保存液pH)。

4.血液制品贮存温度和时间

表1-5-1血液制品贮存温度和时间

第六单元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

第一节尿液生成

尿液生成机制(掌握)

1.肾小球滤过:原尿除了无血细胞及蛋白含量极少外,其他物质、酸碱度、渗透压几乎与血浆相同。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场所;肌酐几乎不被重吸收。

3.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泌H+、NH4+的作用和Na+-H+交换作用。

第二节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考点一、尿标本采集(掌握)

1.患者准备:指导患者正确收集尿标本。如:清洁标本采集部位;明确标记等。

2.标本容器:容器材料不与尿液反应;容器大于50ml;干燥、清洁、无污染;带盖、无菌容器。

3.尿标本采集种类:

(1)晨尿:适合尿细胞或管型成分检查(尿沉渣、β-hCG等)。

(2)随机尿:用于急诊检查。

(3)计时尿:①3小时尿:收集6点~9点尿液,用于检测尿有形成分,如1小时尿排泄率检查;②餐后尿:收集餐后到14点的尿液,适合肝胆疾病、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检查;③24小时尿:收集早上8点至次日早上8点全部尿液,适合肌酐、蛋白质、电解质等检测;④无菌尿(中段尿、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细菌培养。

考点二、尿标本处理(掌握)

1.检测时限:尿标本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及时送检,最好在30分钟内完成检测。

2.保存:2~8℃冰箱保存,但最好不超过6小时。

3.常用防腐剂:

(1)甲醛: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检测。

(2)甲苯: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检测。

(3)麝香草酚: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及化学成分保存。

(4)浓盐酸:17-羟、17-酮,肾上腺素、儿茶酚胺、Ca2+。

(5)冰乙酸:5-羟色胺,醛固酮等。

(6)戊二醛:尿沉淀物的固定和防腐。

第七单元尿理学检验

考点一、尿液理学检查(掌握)

1.尿量:正常成年人为(1~2)L/24h。①多尿:尿量>2.5L/24h;②少尿:尿量<ml/24h或尿量<17ml/h;③无尿:尿量<ml/24h或<17ml/h。

2.尿比密与尿渗量:在4℃时,尿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比密又称尿比重(SG)。一般情况下SG的参考值为1.~1.。折射计法是NCCLS推荐的参考方法。

3.临床意义: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尿比密增高;尿崩症患者尿量增多,尿比密减低;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量减少,尿比密增高。尿渗量在评价肾浓缩和稀释功能上优于尿比密。

考点二、血尿与脓尿(掌握)

1.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高倍视野)。

2.肉眼血尿:每升尿含血量≥1ml。

3.肉眼脓尿:尿呈乳白色,含有大量WBC甚至出现凝块。

4.镜下脓尿:尿沉渣镜检WBC>5个/HP。

考点三、尿气味(掌握)

表1-7-1常见尿液特殊气味及相关疾病

第八单元尿有形成分检查

第一节尿有形成分检测方法

表1-8-1尿有形成分检查的要求及pH和渗透压的影响(了解)

第二节尿细胞检查

尿细胞检查(掌握)

1.红细胞(RBC)

(1)正常RBC为双凹圆盘状,淡*色,直径大约为8μm;

(2)根据尿中RBC形态可将血尿分类均一性、非均一性、混合性红细胞血尿;

(3)鉴别:①肾性血尿,异形RBC≥80%;②非肾性血尿,异形红细胞≤50%的,大部分为正常RBC。

2.白细胞(WBC)

(1)形态:①正常白细胞:加入1%乙酸处理,可清晰看见细胞核;②闪光细胞:急性肾盂肾炎可见中性粒细胞内颗粒呈布朗运动,由于光的折射出现似发光现象,称为闪光细胞;③脓细胞: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2)临床意义:①肾盂肾炎,尿培养阳性,多数有白细胞管型;②膀胱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脓尿,但无管型;③肾移植排斥反应,尿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④某些间质性肾炎、药源性变态反应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尿。

3.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尿中增多提示肾小管病变。有时细胞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含铁血*素颗粒或脂肪小滴,称复粒细胞。

(2)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增多见于膀胱炎;尾形上皮细胞增多见于肾孟肾炎。

(3)鳞状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下段、膀胱和尿道,是尿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女性患者多见于尿道炎。

第三节尿管型检查

表1-8-2尿液管型(掌握)

第四节尿结晶检查

表1-8-3常见生理性和病理性结晶(掌握)

第五节尿沉渣定量检查

表1-8-4尿有形成分参考值(掌握)

第九单元尿液化学检查

考点一、尿液酸碱度测定(掌握)

常用检测方法:

(1)试带法:最广泛的筛检方法。

(2)指示剂法:常用指示剂为0.4g/L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该法检测结果不准确。

(3)滴定法:操作复杂。

考点二、尿液蛋白质检查(掌握)

1.定义:尿蛋白含量超过0.15g/24h或超过0.1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

2.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15g/24h或<0.1g/L。

3.常用方法:

(1)定性试验:①试带法:对清蛋白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本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合于健康普查和临床筛检;②加热乙醇法:传统经典方法,能同时检出清蛋白和球蛋白,但敏感度较低;③磺基水杨酸法:与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被NCCLS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和确证试验。

(2)定量试验:沉淀法、比色法、染料结合法、免疫测定法和尿蛋白电泳法。

考点三、尿液糖检查(掌握)

1.定义: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8mmol/L)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时,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糖尿。

2.方法评价:①班氏法:易受其他还原物质如维生素C干扰,导致假阳性;②试带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维生素C会导致假阴性。

3.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

考点四、尿液酮体检查(掌握)

1.定义:酮体是乙酰乙酸(占20%)、β-羟丁酸(占78%)及丙酮(占2%)的总称。

2.检测方法:①试带法:原理为亚硝基铁氰化钠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筛检方法;②湿化学法:Rothera法、Gerhardt法;③片剂法。上述方法均不与β-羟丁酸起反应。

考点五、尿液胆红素检查(掌握)

检测方法:重氮法,定性筛检试验,当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存在,可导致假阴性。

考点六、尿血红蛋白检查(掌握)

检测方法:

(1)化学法:常用邻联甲苯胺、匹拉米酮法,但试剂稳定性差,特异性低。

(2)试带法:过氧化物酶可导致假阳性,维生素C可导致假阴性。

(3)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灵敏度高、特异度高、操作简单。

考点七、其他尿蛋白检查(掌握)

1.尿本周蛋白:本周蛋白加热至40~60℃发生凝固,升温至90~℃时可溶解,而当温度降低至56℃左右时,又重新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2.尿蛋白电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

3.尿肌红蛋白:隐血试验(OBT)法、80%饱和硫酸铵法、单克隆抗体免疫法(确诊试验)。

4.微量白蛋白:尿微量清蛋白多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比浊法,主要用于早期肾损伤的诊断。

考点八、尿hCG和乳糜尿(了解)

1.尿hCG:检查应采集首次晨尿(中段尿)ml;尿中FSH、LH、TSH等可与hCG产生交叉反应,出现假阳性。参考值:定性为阴性。

2.乳糜尿:有机溶剂抽取法(用乙醚)可确诊为乳糜尿,苏丹Ⅲ染色可见橘红色脂肪球。

第十单元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表1-10-1尿干化学检测(掌握)

表1-10-2尿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比较(掌握)

第十一单元粪便检验

考点一、粪便检查质量控制(掌握)

1.采集容器:①常规:清洁、干净、无吸水渗漏有盖容器;②细菌学检测:无菌,有盖容器。

2.标本采集:①选取含黏液、脓血等病变成分粪便,量3~5g;②寄生虫和虫卵检查应收集24小时粪便;③阿米巴标本要注意保温;④标本采集后应1小时内检验完毕。

3.隐血试验:①化学法检测前3天内禁止食用动物血或肉及药物(如VitC);②要严格控制操作时间,避免结果误判;③为了避免免疫法后带效应,应稀释后检验。

考点二、隐血试验化学法与免疫法比较(掌握)

表1-11-1隐血试验化学法与免疫法比较

考点三、粪便改变与相关疾病(掌握)

表1-11-2粪便改变与相关疾病

考点四、粪便显微镜检查(掌握)

1.方法:生理盐水涂片法(最常用)。

2.步骤:①低倍镜查虫卵、原虫、包囊等;②高倍镜详查病理成分的形态结构;③染色技术:碘染鉴别阿米巴滋养体和淀粉颗粒;伊红鉴别阿米巴滋养体;亚甲蓝便于白细胞形态学检查;苏丹Ⅲ便于脂肪检查;④原则上要观察10个以上的高倍镜视野再报告。

3.细胞:①白细胞:正常粪便中偶见,肠炎症时增多,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钩虫和阿米巴痢疾)和过敏性肠炎时嗜酸粒细胞增多;②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常见于下消化道疾病;③大吞噬细胞:正常粪便中无,可作为急性菌痢的依据;④上皮细胞:正常粪便中很难找到,常见于结肠炎症。

4.夏科-雷登结晶:常见于阿米巴痢疾、过敏性肠炎。

5.细菌:细菌约占粪便干重的1/3,粪便中球菌和杆菌比例约为1:10。

第十二单元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CSF)检验(掌握)

1.概述:由脑室脉络丛产生,正常成年人总量为~ml(平均m1)。

2.采集禁忌证:颅内压增高者,休克、衰竭状态者,穿刺部位有化脓性感染者,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脑疝先兆者。

3.标本采集:脑脊液采集标本采3管,每管1~2ml。第一管细菌学检查;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细胞计数。

4.颜色:①无色:正常;②红色:见于穿刺损伤(新鲜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③*色:陈旧性蛛网膜下隙出血、重症*疸;④乳白色:化脓性脑膜炎;⑤褐色或黑色:黑色素瘤;⑥绿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5.透明度:①清晰透明:正常;②毛玻璃样微浑,静置后表层有薄膜:结核性脑膜炎;③脓样浑浊或凝块:化脓性脑膜炎。

6.凝固性:①当CSF中蛋白含量>10g/L时会出现凝块或沉淀,化脓性脑膜炎CSF在1~2小时内呈凝块;②蛛网膜下隙梗阻:胶样凝固,*变症,蛋白质-细胞分离。

7.生化指标:脑脊液生化检查: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葡萄糖降低最明显;结核性脑膜炎氯化物降低最明显;病*性脑膜炎葡萄糖和氯化物正常。

8.病原学检查:碱性亚甲蓝染色检测脑膜炎球菌;抗酸染色用于检测结核杆菌;印度墨汁染色用于新型隐球菌检查;革兰染色用于其他致病菌检查。

9.细胞参考值:成年人CSF无红细胞,WBC(0~8)×/L,主要为单个核细胞,单核/淋巴=7:3。

10.细胞鉴别:①新型隐球菌:不溶于乙酸,经墨汁染色后可见荚膜;②白细胞:不溶于乙酸,加酸后胞质和胞核更加清晰;③红细胞:加乙酸后溶解。

第十三单元浆膜腔积液检验

考点一、浆膜腔积液采集要求与保存(掌握)

表1-13-1浆膜腔积液采集要求与保存

考点二、浆膜腔积液常见颜色与临床意义(掌握)

表1-13-2浆膜腔积液常见颜色与临床意义

考点三、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掌握)

表1-13-3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

考点四、关节腔积液检查(掌握)

1.理学检查:正常关节腔内液体量很少,为0.1~2.0ml,呈淡*色、草*色或无色黏稠、清晰透明、无凝块的液体。

2.结晶及其常见疾病:①尿酸结晶:痛风;②焦磷酸钙结晶:软骨症;③胆固醇结晶:结核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④类固醇结晶:急性滑膜炎。

第十四单元精液检查

表1-14-1精液检查(掌握)

第十五单元前列腺液检查

表1-15-1前列腺液检查(掌握)

第十六单元阴道分泌物检查

表1-16-1阴道分泌物检查(掌握)

第十七单元羊水检查

羊水检查(掌握)

1.标本采集:①遗传性疾病或性别基因诊断:妊娠16~20周,采集20~30ml羊水;②胎儿成熟度检查:妊娠晚期,采集10~20ml羊水。

2.量:正常妊娠16周约为ml;妊娠晚期约0ml;妊娠晚期<ml为羊水过少,羊水量>0ml为羊水过多。

3.异常羊水:①*绿色或绿色:提示胎儿窘迫;②深*色:胎儿溶血病、胎儿出血等;③脓性浑浊:宫内化脓性感染;④棕红色或褐色:宫内陈旧性出血。

4.成熟度检查:

(1)肺:卵磷脂和鞘磷脂是肺泡表面活性的主要物质,其成熟度检查有:羊水泡沫试验、羊水吸光度测定(A≥0.)、卵磷脂与鞘磷脂比值(正常L/S≥2.0)。

(2)肾:羊水肌酐测定、葡萄糖测定(其<0.50mmol/L提示胎儿肾发育成熟)。

(3)肝:胆红素测定,正常胎儿羊水应<1.71μmol/L。

(4)皮脂腺:脂肪细胞测定,升高代表皮脂腺成熟。

(5)唾液腺:淀粉酶测定。

5.临床应用:①神经管缺陷:甲胎蛋白测定、羊水胆碱酯酶测定;②胰腺纤维囊性变检查;③黏多糖沉积病:甲苯胺蓝定性试验,糖醛酸半定量试验。

第十八单元脱落细胞检查

脱落细胞检查(了解)

1.脱落细胞:正常脱落上皮细胞包括鳞状上皮、柱状上皮和子宫内膜细胞。

2.表层细胞:表层细胞根据细胞成熟度分为角化前细胞(核胞质比为1:3~5)、不完全角化细胞(核胞质比约为1:5)和完全角化细胞。

3.核异质:主要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较深,胞质尚正常。核异质细胞是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过渡型细胞,根据核异质细胞形态改变程度,可分为轻度核异质和重度核异质。

4.恶性肿瘤细胞的主要形态特征

(1)细胞核的改变:核增大、核畸形、核深染、核胞质比失调。

(2)细胞质的改变:胞质量异常、染色加深、细胞形态畸形、有空泡变异、吞噬异物现象。

(3)癌细胞团:涂片中除可见单个散在癌细胞,还可见成团脱落的癌细胞。癌细胞团中,细胞大小、形态不等,失去极性,排列紊乱,癌细胞繁殖快,互相挤压,呈堆叠状或镶嵌状。

5.癌细胞:①分类: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②高分化腺癌细胞呈印戒样,低分化腺癌呈桑葚样;③肺癌:是导致胸腔积液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周围型腺癌为多见;肺部原发性肺癌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6.染色方法:巴氏染色(细胞病理学检查最常用)、HE染色及瑞-吉氏染色。

摘自:学习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总结各个章节的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