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杨绛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对于当下在浮躁而喧嚣的世界中前行的知识分子独具意义,起码可以使他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面对宿命更具一种从容、旷达的姿态。
世间依旧热闹如许,先生轻轻转身离去。正如她笔下的文字,无声处存悲喜,绚烂中有从容。世人都尊称杨绛为“老师”、“先生”,她却处处低调,待人和善真诚。她将来看望她的每一个人都当做朋友,以礼相待,也拒绝以她名义进行的任何炒作。正如她所言:“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认知里,她并非名人,只是一个文字工作者。
人这一生,最难的是看清自己。年轻气盛时,我们往往在身居高位时,容易自得,身处卑微时,又艳羡他人的夺目光彩。待到被岁月赋予阅历,看过世态人情方才明白:一个人最智慧的觉悟,是保持对自己清醒的认知,不被一时风光遮望眼,也不为一时得失累于心。人生,无非是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需要不断校准自己所处的位置。于漫长岁月中独自前行,修得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杨绛先生曾收到过一封读者的来信,信中多处抱怨社会浮躁,人心难测。先生看过信后回复他,“你主要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至今都觉得这是对于读书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总结得最到位的一句话,精辟朴素而又一针见血。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医院查体,结果出来之后,拿去咨询医生各项指标,在“前列腺”那一栏里,他指着说“前列泉”是哪里的毛病?医生说“我不知道前列泉是啥部位,我只知道有个部位叫前列腺”。某人在点名的时候迟迟张不开口,最后只能说三排二列的同学请起立,做个自我介绍。再比如说,某日饭桌上大家闲谈几句《红楼梦》,评价人物关系,咏及茶酒诗词,而你却只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谈过恋爱”,其他的再也插不上话,只能无比呆萌地默默地吃菜。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认知是有限的,阅读,则是提升认知的最好方式。沉浸在浩瀚书海中,领悟前贤的精神思想,在他人的经历中洞见真相。人生之烦恼,自然逐渐明朗。读书多了,容颜自然就改变了。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阅读,丰盛你的内心,坚定你的意志,让你在迷茫时可以找到方向。
杨绛先生年轻的时候,在文研所工作,遭受过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她却依然处变不惊,只专心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以日拱一卒的心态打磨自己的作品。翻译《堂吉诃德》时,当她翻译到第七册时,译稿被红卫兵没收,还回来时,她觉得内容接不上,又重头开始译起。而《堂吉诃德》,也成为迄今为止最好的译本。众人艳羡她的成就,却不知她熬过了多少枯灯静坐的黑夜。正如她自己所说:“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
人生,其实是很公平的,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得到,在哪里打磨,就在哪里闪耀。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时光不负有心人,等你埋头走了很长的路,抬头时就可看见满天星辰。
世间之事,林林总总,纷繁复杂。每当心绪困扰之际,就会特别怀念杨绛先生。正如有一段话说:“对于杨绛先生而言,幸与不幸是一条扁担,而扁担两头的框里,放的其实是丰富的人生。”
最后,送上先生的主要作品:散文类:《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写与杂忆》、《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老王》;小说类: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事业》;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剧本类:《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论集类:《春泥集》、《关于小说》。